(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) 互聯(lián)網金融的理想國:
謝平等學者們提出,理想狀態(tài)的互聯(lián)網金融模式,是一種接近充分有效的市場,信息足夠對稱,以P2P為代表,不再需要金融中介機構。這樣的互聯(lián)網金融,與間接金融、直接金融并列,為第三種金融模式。我們在2014年5月26日的研報《浪潮之巔:商業(yè)銀行從未缺席變革的盛宴──電子銀行、網上銀行到互聯(lián)網銀行》中提出,由于信息生產等工作依然需要銀行完成,前述理想模式中“信息足夠對稱”這一條假設難以成立,因此該模式離大規(guī)模實踐尚有距離。
金融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是信息生產:
互聯(lián)網能否代替銀行完成信息生產工作,實現信息足夠對稱,是互聯(lián)網金融能否成為第三種金融模式的關鍵(否則它只是現有金融模式的查漏補缺,在一些銀行不愿、不便生產信息的領域開展服務)。信息生產的原材料,是各種數據,且來源多元(單一來源的數據不夠)。不同來源的數據需要整合一起,相互計算得到中間變量,這個中間變量可用于預判借款人的信用水平,從而實現征信(完成風險定價)。這是大數據征信的原理。
第三只眼:大數據征信需要獨立第三方:
因此,一個從各處收集數據并完成大數據征信的機構,是互聯(lián)網金融做大做強的前提。它不能是數據來源方,也不能是金融服務提供方(征信結果的使用方)。它是純粹從事數據處理工作的第三方,其勞動成果是征信結果,這一成果“出售”給金融服務提供方,供其放款時參考。用戶信息充分存于該征信系統(tǒng),像一個透明的人。如果不存在這樣的一個機構,互聯(lián)網金融所需的“信息足夠充分”這一前提假設,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。
推演一:非獨立第三方的征信系統(tǒng)運用范圍有限:
如果不是獨立第三方的機構,則難實現上述功能?,F實中,數據提供方和金融服務方,很多時候是同一方(掌握了數據,開始提供金融服務,如阿里巴巴;或者本身是金融服務方,信貸記錄積累為數據)。這些機構之間存競爭關系,沒有意愿相互提供數據,所以只能提供給可信賴第三方。
推演二:如果這樣的大數據征信存在,放款業(yè)務將同質化:
如果第三方征信覆蓋了大部分人群,信息充分,這些人群則可憑自己信用隨時向“互聯(lián)網金融市場”中取得融資,放款業(yè)務同質化。第三方征信不覆蓋的人群,或者情況復雜、金額巨大的融資需求,才需要找銀行。
投資建議:銀行業(yè)參與變革,不會被“消滅”:
變革后各方的參與:(1)銀行:不會缺席這一變革,會依靠征信結果標準化放款,同時繼續(xù)為個性化客戶提供金融服務,不會被“消滅”。(2)征信機構:前景良好,但有集聚效應,可能一家獨大。(3)數據機構:數據龐大的可據此自己提供金融服務(它成為自己金融服務的審核部門,稱不上嚴格意義的互聯(lián)網金融),數據偏弱的就直接出售給第三方機構。(來源:光大證券;文/王劍;編選: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)